我是如何从0到1写公众号的 避免自己造词

admin8个月前85文化

最近挺多朋友来问我,怎样从零开始写公众号?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回答不好,持续写公众号的时间不长(1年不到),但是很幸运的被大家发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不敢谈方法,只谈一些很个人的心路历程。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我断断续续写了9个月的时候,我喜欢的平台也肯定了我。

他们给我了一直仰望着的那些荣誉:年度作者,深流联盟成员;新浪科技创事记年度作者;钛媒体年度作者一鸣惊人奖等。

直到去年会现场领奖的时候,我才错愕的发现,原来很多那么有名的作者早已经写5年、10年的坚持很久了。

反观自己,差的还远。

这不是谦虚,而是快节奏的当下,除了作者本人,别人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琢磨你写的怎么样。

大家只是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很随机扫到了你内容里的某个关键词,停留了几秒。

但这本质上跟你没什么关系。

作为作者自己心里要有点数。

不过,被主流科技财经媒体推荐之后,确实有机会被更多读者发现了。

这对于一个小博主来说,比无人问津的时候,状况实在是好太多了。

个人三个不同阶段的定位起初只是在玩其实我这个号大概2014年左右就开通了。

开号的初衷是体验产品。

起初就把它当朋友圈plus用,发一些城市周边游啊,工作偶遇的猫啊之类。

当时认知能力有限,也没啥定位。

100个粉丝来自我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不发朋友圈基本没阅读量。

博客时代曾经写过东西,切换到公众号对有些规则就不够理解,比如发布了就不能修改,觉得很不方便。

后来过了很久,才能明白这种“落笔无悔”的规则,其实恰恰是在保护原创作者。

后来偶然被关注后来因为关注到一些公众事件,在公众号做了一些表达和呈现。

第一次来了朋友圈之外的访问流量。

那时候追踪过很轰动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挖了一些独家关键的信息,被截图转发到社交网络,曝光量过亿;不久后北京郊区起了一场火,很多人离开了这座城市。

大火过后的一个星期,我组稿了人们离开后的一组特写。

没想到那组图片就像长了脚一样,每一秒刷新都有巨大的流量涌来。

首发在几万阅读之后删了,更多的读者还在不断找来。

后来把内容做成长图发到了简书(当年还是写作爱好者聚集的小众产品,当然现在做的更好了),第一天没动静,但第3天流量飙到了42万。

特别吃惊,因为那个数据远超常识。

去求证了一下,简书那边并没有推。

那也就意味着那40多万的流量的源头,是从我的微信朋友圈引流过去并扩散开来的。

去年我经历了哗哗掉粉原因是当我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表达,把注意力从社会新闻回到自己从事的科技互联网,那些因为社会新闻而来的粉丝,开始纷纷离开我。

所以我的真正的运营,是从掉粉开始的。

不过好在心态比较平,因为这一次,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我公众号的新定位是“社交工具”。

城市很大,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成本很高。

作为一个认知能力有限,有点社恐又无法孤独存在的渺小个体,我迫切需要一个系统工具,帮助自己有效率的找到有趣的同行,幸运的话,还可以跨专业扩展一点边界。

微信公众号完美的契合了我的需求:可以用1份时间完成写作,实现1次1对多的延时交流;不断有信息出来,也会方便理念相同的人,更容易找到我。

更有共鸣的读者,会给我留言或者顺着微信过来聊一聊,这就完成了一次筛选过的交流,非常大的提高了效率。

过去的一年里,我跟我的读者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当然,当读者反向来微信找我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一个人要回很多信息,工作量很大。

因此,真的更期待跟行业相关的,有内容的沟通。

同情一下那个作者,不要找TA闲聊。

我是如何写作的?这个问题聊起来心虚。

只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态变化,算不得方法论,大家需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定义自己的。

首先文字只是表达的工具,跟面对面聊天,打电话,写PPT没啥差别,把事儿说明白就行了。

至于风格方面,可能会跟每个作者的从业履历有关系。

从业履历会影响一个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而在表达方面,绕不开一些作者个人标签。

看问题的角度这几年想法一直在变化。

写东西我是专业出身,在加入互联网公司之前,服务于传统媒体机构。

那时候初出茅庐,自大且无知。

到了任何发布会,准能一眼看出主办方落地不周的地方。

跑新闻久了,很多工作都被我定义为“无聊的活动”。

而老板不准我碰的那些选题,恰恰才是我最想写的东西。

几年后供职于平台型大公司,开始打脸的成为那些“无聊的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这才终于明白,那些瑕疵背后,是多少人的努力和付出。

而媒体作为旁观者,又能看到多少?为了活动需要,我们通过业内顶级公关公司把全国的媒体老师请来,花了大把预算,可最终除了通稿和豆腐块,能被记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又有多少?每一次职业转换,准会放大镜一样看到自己从前的无知和片面。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有了超过10万流量的时候。

我的一位擅长写作的前老板近乎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学习。

避免误导别人”。

多年以后,再琢磨那句话依然是常想常新,如履薄冰。

恐惧来自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

当一个人有了哪怕一点点影响力的时候,你就已经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别人判断了。

对表达本身,光有敬畏之心还不够,你还要努力学习。

对好内容的定义我对好内容的定义首先是准确,其次是简洁。

一个写东西的人,应该用尽量简单的、好懂的句子说明白你要说的。

这样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

避免自己造词,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一般场景下,标点符号逗号句号也就够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批评我了:你写的东西也很长啊。

是的,我的内容一般在4000字左右,尽量避免超过5000。

做长内容跟定位有关,我的很多内容是商业分析类的文章,把一件事的逻辑说透,需要这个篇幅。

所以你们看到的4000字,其实常常是我查了10万字的材料,写了8000字,最后删减到4000的。

写字的辛苦在于,要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句子里。

经常绕来绕去把自己绕晕了。

希望最终出来的东西,读者觉得是清晰和好读的。

如果达不到,就是作者个人技术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需要提升的认知持续学习是必要的。

当然这包括但并不局限于读书,多出来聊聊天也是重要的学习部分。

这个部分是我自己做的最不好的,也是后面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会很羡慕写东西快的人,但是自己复制不来。

所以只能用比较笨的办法,笨拙的写东西。

我在特别高兴心花怒放的时候,肯定啥也写不了出去玩了;在特别沮丧的时候,效率又非常差,会焦虑或者各种怀疑自己。

只有在那种很平常,状态不咸不淡的时候写东西效率最高。

不带任何情绪的作者会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表达本身。

也会更坚定一些基于创作的想法。

选胜算最大的道路去努力把擅长的专业努力去做到10倍好让时间,技能和能量真正落地干掉你所谓的拖延症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持续投入到某一个领域复利的力量会有奇迹当然出作品光靠自己是不行的。

作者的创作后期一旦进入线性思维,会非常狭隘。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编辑的帮助。

他们的信息宽广度远超作者,因此给的建议常常是战略性的,一针见血的。

这一点我是幸运的,因为竟然有机会跟中国最好的媒体和最好的一群编辑一起创作。

我不太会起标题。

我的内容里,很多你们觉得酷的标题,其实是编辑起的。

现在开始做公众号还有机会吗?肯定有人会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过去了。

现在小号已经没有机会了。

说这些话的人虽没恶意,但很可能会误导你。

他们的认知可能来自于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或者仅仅是跟风“听说”。

所以我还是非常建议没有实践过的朋友,一旦有这个计划,就果断的自己挽起袖子,真正的动起来试一试,然后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认同一件事情长期有价值,其实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从2020微信公开课看创作者机会积极的去理解平台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今年的微信公开课,就非常给创作者信心。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甚至可以把历年微信公开课连起来学习一遍,会发现微信的初心和价值观是非常统一的。

微信几年前就说去中心化,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做去中心化的事情。

张小龙说“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其中就强调了让一些有内容的小号也有生存空间。

我被微信的算法推荐了上周在广州开会期间并没有更新内容,但是依然可以发现有微微的新增流量稳稳的进来。

不多,但很稳。

两天前,我的一个读者终于忍不住加微信问我:为什么我连续2次收到系统推荐你的公众号?我们之间没有共同好友,你是在微信花钱推广自己了吗?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被微信的系统算法作为优质内容自动推荐了。

推荐的位置在订阅号消息的信息流里。

上一张截图,做产品的同行们可能会更懂这样一个位置的价值,以及微信团队为了推动这样一个定位所做出的取舍。

我的渠道策略很简单:坚定不移的将内容首发在微信。

分发的时候也尽量将流量留在微信站内。

站外开的口子主要给了合作紧密的媒体。

除此之外,其余外部平台要求转发的,合作的,开专栏的,一律拒绝了。

有人会说,我们给你资源推荐。

不要相信,他们99%都没有流量。

有流量的那些平台一定是耳熟能详。

那些为了省点钱用流量说来骗版权的平台,请勇敢跟他们说再见。

招商银行付费采购了本账号的全年版权,这才是大平台的做事格局。

当然,我在其它几个平台也开有个人账号。

但不是发任何内容都全网同步的。

相反,我正在避免这样的情况。

起初开那些号的初衷,是用来维权的,内容在微信刷屏之后,会有外部平台来侵权转发。

微信内部的原创保护做得很好,但是外部的原创保护你想维权的话,要先开个号证明自己是自己。

然后才能维权。

维权方面非常认真即便麻烦,在维权方面我非常认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全网搜一遍。

侵权的内容不管对方多权威,我都会死磕到底。

直到平台出面处罚或者对方删帖道歉。

我知道很多作者嫌麻烦就不了了之了。

总觉得多分发一下也没坏处。

但是权利这东西你自己不争取的话,就是一张纸。

那些不尊重版权的人可能经常会一帆风顺,但也总会遇见一两个死磕的人。

那些未经授权的转发,名字和ID都含糊不清或悉数抹去,对原创作者的伤害,除了版权还会分流,长远是影响作者个人品牌成长的。

写在最后写这个账号一年了。

其实如果没有微信这个产品,没有各位主流科技财经媒体老师的支持,我这种小号作者,是根本没机会被大家看见的。

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每一个日常搭档的合作伙伴,也感谢那些他们身后,给我高光和鼓励的媒体平台。

因为个体是无法孤独存在的,表达也常常是人微言轻。

“你被推荐了,不一定是因为你多好。

而是他们刚好认识你罢了。

”几何小姐姐互联网从业者,公众号博主。

认证作者已在发表 41 篇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yesureba.com/xwzx/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