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 艾滋病患者被边缘化

admin2个月前7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三九《波西米亚狂想曲》通过艺联渠道发行,收获了好口碑和高票房。

不过,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看,这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传记片。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最打动我的一个场景,是Freddie在与Mary一夜缠绵之后,躺在钢琴下,用别扭的反手姿势,弹出了几个日后会组成《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音符。

沉静、优美的音乐响起,我想到他最终的死亡,悲伤莫名。

这是音乐的魔力。

它能引领听者瞬间到达某种情绪中,那些婉转的心思,或者关乎歌者、或者关乎歌词中的主人公,或者关乎自己,又或者关乎一些缥缈的东西。

复刻式的舞台表现使观众得到沉浸式的享受在电影中每一个需要调动观众情绪的时刻,都有皇后乐队经典曲目的狂轰乱炸,配合男主角复刻式的舞台表演,导演成功让大家的感受高潮迭起。

所以,即使影片实际上只是一本关于Freddie生平的流水账,我们也会折服于他的舞台魅力,并在持续的音乐中沉溺。

01电影无疑是好看的。

它是一份华丽的好莱坞大餐,既有煽情,又有爆点。

我们都知道Freddie必有一死,也不难了解他的大致经历,因此,对于这部传记片来说,我们寄情于主演Rami Malek能否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把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灵魂召回。

片中,Freddie的声音宛如天籁;他在舞台上雌雄同体,张扬忘我。

在一次次的“昨日重现”里,我们的目光追随主演的身体,几乎信以为真。

显然,无论是乐队的老粉丝,还是初闻其名的新观众,都能或多或少地领略到Freddie当年的夺目风采。

这是影片的成功之处,今届奥斯卡影帝Rami Malek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

Rami Malek因对Freddie的塑造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真实性是传记电影的一大特点,尽管创作者对人物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我们仍能相信,影片中历史语境的再现、人物的主要事迹、他一连串人生选择的内在逻辑是真实可靠的。

虽然创作者与表演者不能,也没有必要完全复刻历史,但我们起码应该能从本片窥到,一位杰出音乐家那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

遗憾的是,视听盛宴之外,《波西米亚狂想曲》并没有刻画出真实的Freddie脱离舞台时的复杂面貌。

而在《伟大的伪装者》这部讲述Freddie Mercury生平的纪录片里,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光彩夺目的舞台魅力之外,Freddie是多么羞涩与不安。

面对镜头,他目光躲闪,称自己会隐于伪装的面具后,除了Mary之外没有什么朋友;喜欢滥交,却也期待和“对的女孩”有自己的小孩而共度一生;他不想上天堂,只想下地狱,因为那里的人有趣。

真实的Freddie面对镜头还是难掩局促和不安他说,登上最高峰的时候,就该走下坡路了。

一语成谶,当他最肆无忌惮地追求自我解放之时,也恰是永远被束缚之日的开始。

他的喜与悲相辅相成,傲气与孤独相伴而生,他因矛盾完整成一个立体的人,引领着乐队的兴衰。

而在《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Freddie,不再是一个总会给出两个极端回答的混乱的人,而仅仅成了一个有“天才病”的音乐家。

他不那么矛盾了,也不生机勃勃了,但这些特质又恰与他一生都在追求不一样的艺术表达、希望不断突破自己的成就的努力息息相关。

一名创造力源源不绝的艺术家绝不会止于在艺术上激情澎湃。

Freddie的热情还直接表现为他对性的着迷。

电影用好莱坞的套路刻画了他饱受争议的同性生活,并讨好地指向了批判。

片中的Freddie是分裂的:他虽然天才,但也滥交。

但事实是,他的多重面孔不过是同一欲望主体的不同表达,而电影回避了深入的探讨。

电影选择性地展现了Freddie的生活,缺少了深刻的探讨看完电影,我们仍然难以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触摸到一个实在的,生动的个体。

02突出的时代感是优秀传记电影的另一大考核标准。

如果无法将主人公的命运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调度起来,就不能有效地完成人物的历史性叙事。

此外,由于传记片自带的借古喻今功能,主创们还需要用今人的眼光去发掘一个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如何受限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当年,皇后乐队声名显赫,风靡全球。

Freddie带有强烈民族与宗教性格的个性与经历,就集中反映着那段历史,体现了专属70、80年代的精神冲突。

如今的一切,是历史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中的一环。

我们虽不用与他们感同身受,但至少要与之产生一种“联结感”。

电影与时代脱节,观众也与故事和人物产生了断裂影片对时代的失语斩断了一个矛盾综合体的Freddie之所以成为Freddie的根。

Freddie与皇后乐队就像是一串漂浮的标点,我们大约知道他们多么令粉丝疯狂,也隐约能推测到他们的存在应该是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篇章,却无法真正了解到他们人生究竟应该落音在哪里。

前皇后乐队时代是什么样?不知道。

与皇后乐队同时代的英美与世界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不知道。

电影童话般地塑造出一支摇滚乐队的一夜成名:Boom!皇后乐队凭空出世。

Boom!成员矛盾激化。

Boom!Freddie被负面报道缠身。

影片中的Freddie永远都只和身边的几个人产生联系。

缺失对时代氛围的营造,电影就像是一段长长的八卦,信息量不少,但七拼八凑,故事似是而非。

从情侣到朋友,这二位的关系也讲得浮皮潦草放眼70年代的英国摇滚圈,披头士乐队刚刚解散,除了一时风头无两的皇后乐队之外,滚石乐队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大卫 · 鲍伊惊世骇俗的风格影响了一代青少年,朋克的性手枪乐队横空出世,再次叫板大众审美。

80年代,美国成为摇滚艺术的前沿阵地,皇后没有再能收复失去的北美市场。

世界瞬息万变,人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讽刺的是,摇滚精神本就与时代息息相关,每一支伟大的摇滚乐队,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摇旗呐喊者与革命家。

他们反叛的,是,并且只能是带有他们所处时代深刻烙印的一切。

03在Freddie所处的年代里,私生活混乱意味着哪怕这个人取得再高的艺术成就,也会被媒体和公众钉在耻辱柱上不遗余力地鞭笞。

同性恋被污名化,艾滋病患者被边缘化。

Freddie虽然早在1987年就得知了自己的病情,但直到去世前24小时(1991年11月23日)才将之公之于众。

其间,他一直活在大众猜忌与拷问的阴影下。

这种持续的精神上的凌迟究竟带给他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影片定格在他们在Live Aid演唱会后转身离去的镜头。

Freddie的伟大带有历史的必然性,这让他每一次仿佛是偶然的选择更显得意味深长。

时代特征让传奇更传奇,让悲怆更悲怆。

这场光荣的“复出”之后呢?电影不肯说了Freddie曾因多变的音乐风格饱受舆论与粉丝的质疑,他们觉得他不摇滚了。

但当“摇滚”被一些条条框框固定成一种特定的概念之时,不正是违背了它要表达的初衷吗?Freddie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无视道德与国界,崇尚激情与解放,质疑上帝与理性。

他的的摇滚精神一直持续到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没有一个“rock”的Freddie。

电影里有观众喜欢的一切:又燃又炸的音乐、催泪的表演、八卦、隐私。

喧哗过后,电影结束,观众们唏嘘离场,自以为看尽了Freddie沸腾的一生,独留那名“伟大的伪装者”站在历史的深处,避闪开回望的眼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三九

本文链接:http://www.yesureba.com/xwzx/3292.html